黨建工作
七一話七一/楊育順
時間:2022-11-29 10:43:27
作者近照
圖為2021年7月1日,作者獲“光榮在黨50年”榮譽獎章
今年的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是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心中永懷七一,除了黨的生日之外,還有我永遠難忘參加工作起點的"七一"。
我1965年從漢陽一中高中畢業。在高中的最后半個學期里,我們這屆高中畢業幾個班的同學,進行了多次體檢,據說有空軍招飛行員,有進三線廠礦工作等。
我所在高三(一)班,我的一位好友一一班長、?;@球隊隊員劉華生,參加三次不同體檢,遇到三個不同攔路虎:一次沙眼,一次脊椎骨有點彎,一次平腳板,而被淘汰。我當時體質不是太好,跑個千米都氣喘吁吁,但我運氣比他好,只是體重100零一點,但不影響體檢合格。
體檢過關了,更有嚴格政審關。同班有位女同學體檢過了關,但政審因家庭為上中農,也被淘汰。對我的政審,可以說查了祖宗八代。我曾祖父上門到張家,由楊改姓張。,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人姓張,按鄉規民俗,到了笫四代人要回宗姓楊。為弄清張、楊之姓來龍去脈,就不知向多少人作了調查。另外,我父親十歲一過,就進城在漢囗打工,日本人轟炸武漢,回到老家卷點煙,另做點小生意為生。土改參加工作隊,家庭成分定為"工人"。我上學后,家庭成分欄一直填"工人"。政審后,組織上對我講:以后你家庭成分填"貧農"吧!工人變成貧農。依據土改前家庭狀況,我家居漢陽縣大集場線子街上,靠家庭手工業和做小生意為生,與"貧農"沾不上邊。只是后來母親嫌入公私合營縫紉社"會多",不愿受約束,轉而參加街上農業互助組合作社,入了"農門",換來一個"貧農"。
政審過關,我們這屆四個班僅有五位同學入列。五人均為共青團員,其中還有2名校團委委員加上我這個班團支部書記。但我們只知錄干了,但不知畢業后會到哪個部門工作,傳說是空軍地勤。
當時我們畢業班面臨高考,按現在應一頭埋在學習里,但當時學校對我們仍然實行"學習勞動兩不誤"、我們每個畢業班每周都有一天上縣城東臨漢江邊鳳凰山打石頭。體力好、力氣大的男生,負責捶炮眼裝炸藥點引信炸石頭,體力弱的男生與女生一道分揀石頭,將小石頭捶成瓜米。石料分類裝上大板車,然后一人拉車一人拉繩將石料運到一公里之外停在漢江上的大貨船上。
有一天,我在山上干得正歡,學校派人將我與同班一女同學,召回學校,通知我們參加一個座談會。我們走進學校教學樓一教研室,學校專職團委書記陳榮炎老師正陪著一位穿西服打領帶戴墨鏡的高個中年陌生男子,及另外3位政審合格兄弟班學友,等著我們。我們一進場,陳老師就直奔主題講,要我們談談"一顆紅心兩個準備"。我們五人話都不長,中心一個"祖國要我升學我升學,要我務農我務農。"陌生男子則一言未發,只是把我們一個個看了個夠。我們表態后,會議就散了。我平常與陳老師打交道多。我問她:"開這個座談會干啥?"她笑著說:"找你們談一個紅心兩個準備那是幌子,實際是看你們長相,看你們哪個長得帥?"事后不幾天揭謎,原是外交部辦公廳選人,我這個瘦猴子落選了。長著國字臉身材魁梧的四班學友李儒國被選中,入外交部辦公廳。他后長駐巴黎、比利時、歐盟中國大使館,直至退休。我出國考察,到巴黎、比利時和歐盟中國大使館,曾2次拜訪他。他夫人也是外交官,長駐美國和聯合國,兒子媳婦后來也是外交官。這一家是一個標準的"外交世家"。
我們剩下的四位,為穩定人心不影響大家參加高考,直到1965年高考試卷放到桌上、進考場鈴響時,學校才允許我們離校??h人武部派王家余股長攜槍將我們護送到孝感地委組織部報到,后又送到武昌水果湖洪山路13號紅樓集中處,他才完成任務與我們告別。直到這時,我們才知道將從事機要工作,并且召的這些學員分為中央辦公廳招的學員,以及中共中央中南局和湖北省委招的學員。我們一中四人,2人北上2人南下,我在南下名單中。北上學員,包括江西,幾百人,除少數為中直機關培訓人員外,絕大多數為邊境省區培訓人員。
中南局招收的學員,來自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共24人。因人數少,中南局委托湖北代培,湖北省委將這個培訓機構定名為"湖北省委七一訓練班"。七一班開始是中南局、湖北省委招的100多人。后來交通部將他們在河南、河北、山東招的百余人也委托湖北進七一班代培。因此七一班,初聽是一個班,但實際是2個隊7個班。
七一班開學后,先政治學習一個月,然后男生一隊去1軍軍直炮團二隊去確山北京軍區炮團下連當兵。我去了河南許昌1軍軍直炮團2營5連當兵。女生則隨湖北省委領導同志去孝感云夢參加"四清"。直到1966年春節前后才分別先后返校,重點進行業務培訓。
1966年8月初,中南局選了11人去中南局辦公廳工作。我就離開七一班去了廣州。后來交通部招的學員,大多分到上海、廣州、天津、青島遠洋局工作。剩下學友,除少數人回家鄉工作外,后大多分配在湖北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工作。
圖為七一班部分學員武漢聚會
圖為2020年七一班部分學友聚會
圖為七一班部分學員重回七一班辦學處
1972年,我從中南局機關廣東連山上草五七干校調回武漢后,與在漢工作的七一班師生往來密切。特別是大家退休后,來往更多了,不時聚會。有時聚會,包括分到廣州、湖南、河南、河北的學友也來了。大家回憶當年在七一班培訓的情景,續寫七一情。
(作者系湖北省商務廳原巡視員、省商貿流通業聯合會原會長)
2022年7月1日寫于漢囗